愛·從母乳開始······

(02/2024 修訂內容)

給準爸媽的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快要出生了!

當你們正在忙碌準備嬰兒牀和其他東西時,有沒有想過,給我最珍貴的禮物,讓我可以健康成長?這珍貴的禮物就是給我餵哺母乳!

我現正住在媽媽的肚子裏,一天天長大。我希望出生之後,可以在媽媽温暖和安全的懷抱裏吃母乳,得到我生長所需的營養、獨一無二的天然抗體及活性免疫細胞的保護。

我知道,有些爸爸媽媽會用配方奶來餵他們的寶寶。不過,配方奶絕對比不上純天然的母乳。配方奶不含抗體,亦不會按着我的需要而調節營養成分,還可能有其他風險呢!

我真希望你們可以細心閱讀這本小冊子,了解餵哺母乳對我的長遠好處。期待能享受爸爸在媽媽身旁伴着我吃母乳。

你們最愛的寶寶上

第一章 母乳餵哺好處多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寶寶出生後應盡早開始母乳餵哺,最初6個月全吃母乳,約到6個月大,應逐漸添加固體食物滿足寶寶的營養需要,並繼續母乳餵哺至2歲或以上。

母乳餵哺好處多

寶寶:

減少:

  • 腹瀉
  • 肺炎
  • 呼吸道感染
  • 中耳炎
  • 肥胖
  • 日後糖尿病

有助:

  • 消化
  • 日後接受新食物

媽媽:

減少:

  • 乳癌和卵巢癌
  • 產後出血
  • 糖尿病

有助:

  • 收身
  • 省時、省錢
  • 方便、環保

母乳餵哺 建立親密關係

*早產、患病、黃疸的寶寶更需要母乳!

*減少早產兒的壞死性腸炎

天然抗體,增強體質

懷孕期間,媽媽的抗體透過胎盤輸送給胎兒。寶寶出生後,這些抗體於寶寶約6個月大便耗盡。

然而於首兩三年,寶寶的自我製造抗體能力低,容易受到感染。母乳所含的天然抗體、活免疫細胞、酵素等,正好減低感染疾病的風險。

全母乳餵哺可提供寶寶 首6個月所需的能量和營養

全面營養,促進發育

母乳是充滿生命力的,媽媽的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生長需要,製造和調配合適的成分,給予寶寶獨家的最佳營養。成分如奧米加3脂肪酸(如DHA等)、牛磺酸(Taurine)等等,可以幫助腦部、視力、腸胃等發育。配方奶所添加的各種成分是模仿母乳調製而成。現時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些添加成分對寶寶健康有長遠的幫助。

全母乳餵哺

以全母乳餵哺的寶寶,腸道被母乳中的抗體等保護,受感染的風險便會減低

不必要地添加水和配方奶,會減低寶寶吃母乳的意慾,令奶量減少

直接餵哺

餵哺母乳的好處不止於母乳的成分······

  • 授乳時,媽媽擁着寶寶肌膚相親,加強彼此連繫親近,透過釋放「愛的荷爾蒙」(催產素),幫助 :
    • 寶寶:
      • 啟發情智,促進腦部發展,成長為快樂自信的小人兒
    • 媽媽:容易讓身心放鬆、保持心境愉快,母愛滿盈······
      • 正面影響親職能力
  • 直接授乳有助實行回應式餵哺
  • 寶寶主導食量,不會吃過量,減低日後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機會
  • 吸吮乳房可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減少出現牙齒咬合不正(如哨牙)

有些媽媽想確知寶寶的吃奶量而放棄直接餵哺,然而吃奶量因人而異,亦每餐不同。家長觀察寶寶的表現,更能滿足他的身心需要(詳閱16頁)

打造精靈快樂小人兒

與腹中的寶寶互動連繫,可以促進他的腦部發展

從20周大左右,寶寶便可以感應周遭的聲音及媽媽的情感

準爸媽可以多與寶寶互動:

  • 輕撫隆起的腹部
  • 感應胎兒的動作
  • 跟他說話
  • 給他哼歌
  • 和他一起聽音樂(不要直接放在肚皮上播放音樂)

哥哥姊姊也可以一起參與,為一家人的親密關係打好基礎!

親親寶寶

寶寶出生後,爸媽可以:

  • 與寶寶肌膚相親
  • 母嬰同房
  • 多觀察、多回應:回應式餵哺、抱抱、哄哄、與他傾談、唱歌······

與爸媽親近,需求被適時回應,寶寶會成為快樂自信的小人兒

爸媽與寶寶親密互愛的連繫:

  • 寶寶感到被愛,「愛的荷爾蒙」增加,壓力荷爾蒙減少
  • 這些有助寶寶的腦部發展,並有利他長遠的身心健康
  • 家長也同時釋放「愛的荷爾蒙」,提升親職能力
  • 寶寶減少哭鬧不安

母乳從懷孕開始

由懷孕開始乳房已作準備,並在妊娠中期開始製造初乳

你知道嗎?

從懷孕開始乳房的變化

準媽媽可能會感到乳房脹大,乳頭、乳暈顏色轉深,甚至有微量母乳流出。有些媽媽會發現在腋下長出細小的副乳房(詳閱88頁),或在乳暈表面出現分泌腺

從妊娠到哺乳期,乳暈會出現一些增大凸起的分泌腺(又稱蒙氏小結)並且分泌

  • 油脂:避免乳暈乳頭乾燥
  • 抗菌的物質:保護皮膚免受感染
  • 有媽媽獨特氣味的物質:幫助帶寶寶到乳房

每次餵哺前無須清洗乳頭

你知道嗎?
乳房的大小與造奶量無關

媽媽的乳房偏小,也不會影響造奶量,但儲奶量可能會較少。有需要時,寶寶會增加每天吃奶的次數來維持整天攝取母乳的分量

乳頭扁平或凹陷未必影響直接授乳

正確的吸吮母乳方法,是含着乳頭和大部分的乳暈,並不單只含着乳頭

觀看短片: http://s.fhs.gov.hk/ll8bv

成功餵哺母乳需要媽媽、寶寶和家人一同學習、適應、解決遇到的挑戰和困難

  • 有些寶寶會因為未能有效吸吮母乳而體重下降,甚至脫水或加劇黃疸
  • 有些媽媽則因為各種疑慮和壓力而感到徬徨,或因未能掌握技巧以致乳頭疼痛、乳管閉塞、乳腺炎等

準爸媽應早作準備熟悉餵哺的知識爭取家人支持。遇到困難時,耐心應對並盡早尋求協助,大部分媽媽都可以成功地餵哺母乳。

詳閱:《餵哺孩子由你作主

鼓勵參加產前講座、母乳指導、母乳小組

寶寶吃母乳多一天,為他和媽媽的健康帶來的好處就會多一些

第二章 母乳餵哺好開始

寶寶呱呱落地,隨之便要適應母體外的生活,他天天長大,身體亦漸漸產生變化。爸媽須觀察了解並滿足他的需要。

肌膚相親
產房內

黃金首小時,從肌膚相親到吃第一口母乳

  1. 伏在媽媽胸前,沒有衣物阻隔
  2. 聞一聞
  3. 看一看
  4. 爬向乳房
  5. 吃初乳

觀看短片

  • 延續寶寶在母體內那份温馨感覺,能為寶寶保暖穩定他的心跳和呼吸,給他安全感
  • 接觸媽媽身上的菌種,有助寶寶的正常菌種生長

提提你

很多醫院均有實行肌膚相親等的「母親友善分娩措施」,詳情請向分娩醫院查詢

經常與寶寶肌膚相親:

  • 幫助母乳排出,減少授乳困難
  • 能穩定寶寶的情緒(尤其在哭鬧時)
  • 增進爸媽與寶寶的感情

很幸福啊! 很窩心啊!埋身更容易!

餵哺或與寶寶肌膚相親時,應留意:

  • 媽媽可半躺臥或坐着,不應平臥牀上
  • 寶寶的口鼻不被遮蓋以便觀察
  • 觀察寶寶的面色及呼吸
  • 若媽媽睡意濃濃,便應把寶寶放回嬰兒牀

回應式餵哺

爸媽適時回應寶寶的需要,對他的腦部發展十分重要,亦能建立互愛互信的關係。

  • 寶寶發出早期肚餓信號,便給他餵哺
    • 躍躍欲動
    • 張開嘴巴
    • 轉頭,覓食
  • 寶寶發出吃飽了的信號 ,便可停止餵哺
    • 吃飽了的信號:吸吮越來越慢、手腳放鬆、自行張嘴放開乳房、表現滿足或睡着了

觀看短片

  • 不論餵母乳或配方奶,都應由寶寶決定何時開始、何時停止
  • 寶寶吃奶並不需按時限刻,而每餐進食的奶量亦未必相同

哭鬧已是較遲的肚餓信號

不要等到寶寶十分飢餓而哭鬧起來才餵哺,這樣會影響他的吸吮

雖然嘴巴張大,但是舌頭卻向上捲,阻礙正確含乳!

可先與寶寶肌膚相親,安撫他後才開始餵哺

回應式的母乳餵哺,不只為寶寶帶來營養,同時讓母嬰建立互愛慰藉信任

媽媽:埋身可以滿足BB同我嘅身心需要

寶寶:我想多啲親近媽媽

  • 直接在乳房吃母乳的寶寶是不會吃過量的
  • 母乳餵哺是回應寶寶不同需要的首選。吸吮乳房可以滿足寶寶親近和被愛的需要,帶來安全感
  • 媽媽可藉授乳來安撫哭鬧、困惱、撒嬌、寂寞或不安的寶寶,例如接種疫苗後

媽媽:

  • 有助直接授乳,提升奶量
  • 媽媽也可以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直接授乳,例如:
    • 媽媽想親近寶寶
    • 媽媽出外前
    • 媽媽感到乳脹時

隨着寶寶年紀漸長,媽媽也可用其他方法回應他的需要

詳情請參閱:

若寶寶未能直接在乳房吃母乳,爸媽亦應適時回應寶寶

餵哺的日與夜

在寶寶出生首數周,按他的需要頻密地日夜餵哺:

  • 會更配合他細小的胃部
  • 會讓他迅速增重成長
  • 會讓寶寶日夜都親近爸媽,時刻感到安穩被愛
  • 可頻密排出母乳,增加造奶量(詳閱28–29頁)
  • 有助增加奶量,因「造奶荷爾蒙」於晚間較多
  • 可預防母乳淤滯所引致的乳房腫脹、乳管閉塞等(詳閱32,82–85頁)

母嬰同房

讓寶寶日夜都睡在媽媽牀邊的嬰兒牀

  • 方便媽媽適時回應寶寶的需要
  • 互相親近、認識,有助寶寶腦部發展
  • 加強媽媽照顧寶寶的信心
  • 減低嬰兒猝死的風險

詳閱《睡得安全 親子無憂》 http://s.fhs.gov.hk/2mm66

提提你:

很多醫院都支持母嬰同房,詳情請向分娩醫院查詢

夜間餵哺小錦囊

  • 保持房間幽暗安靜
  • 把嬰兒牀靠近成人牀,方便觀察寶寶,適時餵哺,減少哭鬧
  • 媽媽可考慮側臥式授乳
  • 可預先在房間準備餵哺所需的用品
給爸爸的小貼士:
  • 支持媽媽,讚許和肯定她的努力
  • 鼓勵及幫助媽媽爭取休息機會,分擔其他照顧寶寶的工作,例如掃風、換尿片、洗澡等
  • 當她餵哺寶寶時,幫她準備飲品、小吃、咕𠱸等
多親近、多回應
媽媽和寶寶日夜學習和適應:
  • 媽媽按需要餵哺母乳,奶量和技巧會越趨穩定
  • 寶寶也會逐漸建立較有規律的吃奶習慣

增加奶量小貼士

盡早開始餵哺

產後盡早與寶寶肌膚相親及開始餵哺,好讓寶寶於媽媽「上奶」前便學習吸吮乳房(詳閱14頁)

回應式餵哺

由於初生寶寶的胃部細小,所以會頻密索食。媽媽要留意他的早期肚餓信號,給他餵哺,無須定時定量(詳閱16–19頁)

夜間餵哺

寶寶索食沒有晝夜之分。讓他睡在父母牀邊的嬰兒牀,方便餵哺。在晚上媽媽的造奶荷爾蒙較多,「餵夜奶」有助增加奶量(詳閱20–22頁)

確保寶寶含吮方法正確

寶寶含吮正確才可吃到足夠的奶,亦能避免乳頭損痛。如有疑問請主動尋求專業指導(詳閱第四章)

確保母乳有效排出

媽媽於餵哺前可作肌膚相親幫助母乳排出。如寶寶的吸吮能力未如理想,可於餵哺後額外擠奶,使滯留的母乳排出(詳閱28-29頁)

適當的鎮痛方法

任何「痛楚」包括傷口和乳房脹痛都會減弱噴奶反射,阻礙母乳流通。媽媽可服用止痛藥(常用的撲熱息痛可適用於授乳媽媽)、凍敷乳房、採用舒適的姿勢等,來減輕不適(詳閱第四章)

爭取適當的休息

媽媽可盡量與寶寶同步小睡、將大部分家務交給家人或傭人打理、簡化家務的步驟和減少訪客等,以增加休息時間

均衡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維持母乳的質素。哺乳媽媽應多以水和清湯解渴(詳閱第六章)

提提你

以上增奶小貼士實行後,或需數天至數星期才見成效

加油啊!

不要輕易給寶寶餵水和配方奶

這樣會填滿寶寶的肚子,減低吃母乳的意慾,令奶量減少。

不要輕易給寶寶奶嘴和奶瓶

吸啜奶嘴和吸吮乳房的方法不同。讓寶寶(尤其是早產嬰兒)吸啜奶嘴或奶瓶,可能會影響他們正確地學習吸吮乳房。因此若有需要,可考慮在直接授乳的情況理想後才使用奶嘴。

不要過度擠奶

過度擠奶可使媽媽分泌過多母乳,令乳房腫脹,增加乳管閉塞和發炎的風險。

母乳是活生生的

每一餐、每一天、每個月,都會配合寶寶成長而改變

母乳製造從寶寶需要開始

寶寶開始吃奶了

  • 吸吮有效餐數頻密
  • 母乳給吃走了
  • 乳房發出的信息
    • 積存少 = 需求量大
  • 造奶量漸漸增加
  • 增加造奶量

寶寶開始吃奶了

  • 吸吮乏效或餐次稀疏
  • 母乳積存在乳房內
  • 乳房發出的信息
    • 積存多 = 供應過剩
  • 造奶量漸漸下降
  • 減低造奶量

第三章 母乳餵哺好時光

餵哺日誌

產後第一天

觀看短片

我可以
  • 盡早餵哺母乳,不要等到「上奶」才餵哺
  • 按寶寶需要隨時餵哺,於首天最少餵哺母乳3–4次
  • 主動找醫護人員指導餵哺姿勢,識別寶寶含乳是否正確
  • 把嬰兒牀放在牀邊,方便觀察寶寶和回應他的需要
  • 爭取休息時間,如與寶寶同步睡眠和減少訪客

假若不能直接餵哺寶寶:媽媽可以在寶寶出生後2小時內開始頻密擠奶,給寶寶餵食初乳的同時,亦預防「延遲上奶」

認識初乳

  • 乳房於懷孕中期便開始製造初乳
  • 初乳分量少,所以媽媽不會感到乳脹
  • 初乳少而稠,有助寶寶學習協調吸吮、吞嚥和呼吸的技巧
  • 含大量抗體,是寶寶的第一道「天然防線」

觀看短片

認識寶寶
活動狀況 於剛出生後兩小時最清醒,其後10小時較為嗜睡,期間或會醒1–2次
胃部大小 如波子般大小,約5-7毫升正好配合初乳的分量
吃奶規律 一般在首天需要最少3-4次(寶寶身體一般都有足夠的儲備應付需要)
大便 墨綠色黏狀胎糞最少一次
濕片( 有小便 ) 最少一次
體重 輕微的生理性體重下降,俗稱「收水」
新生嬰兒黃疸 一般均未見症狀

*表內所列均以健康足月的寶寶為準

產後第二至四天

我可以
  • 把嬰兒牀放在牀邊,方便觀察和回應寶寶
  • 每天餵哺次數不限,寶寶有早期肚餓信號便可餵哺,一般一天最少約8–12次
  • 餵哺前先進行「授乳前奏」(詳閱48-49頁)
  • 在這幾天寶寶一般每次均須吃兩邊乳房才滿足
  • 主動找醫護人員指導餵哺姿勢,識別寶寶含乳和吸吮是否正確
  • 觀察寶寶的大小便情況,以確保他吃得足夠
  • 以全母乳餵哺寶寶,不輕易補充配方奶或水
  • 爭取時間休息和小睡,或可減少訪客次數
  • 注意均衡飲食和多喝水或清湯

認識「上奶」

  • 隨着荷爾蒙的轉變,奶量會明顯增加,並開始有「谷奶」的脹痛感覺
  • 腫脹會令母乳較難流通,寶寶亦較難吸吮,但一般會在12–24小時內逐漸減退
  • 讓母乳順利排出,媽媽可以:
    • 盡早開始及頻密地餵哺母乳
    • 擠出少量母乳,令乳暈較鬆軟,幫助寶寶含吮
    • 凍敷乳房,可用冰墊、凍毛巾或椰菜葉
    • 服用止痛藥,如常用的撲熱息痛﹙必理痛﹚

若乳房脹痛持續超過24小時,或於產後第4天仍未「上奶」,應盡快尋求專業指導

認識寶寶
活動狀況

相比首天,清醒和活躍的時間較多,但晝夜不分,容易醒來,並會發出不同的信號,甚至以哭鬧來表示需要 ( 詳見後頁「哭寶寶」)

胃部大小 如乒乓球般大小,約22-27毫升
吃奶規律 一般在首數天每天最少8–12次(胃部仍然細小,須頻密餵食才能滿足需要)
大便 胎糞 → 第3-4天轉為深啡色,然後黃色每天最少2次
濕片( 有小便 ) 第1-2天 : 每天1-2次
第3-4天 : 每天3-4次,略重。
體重 持續生理性「收水」,部分寶寶會於第4天體重開始回升
新生嬰兒黃疸 體內膽紅素漸升,皮膚及眼白發黃

*表內所列均以健康足月的寶寶為準

黃疸小提示

  • 於出院後1-2天內到母嬰健康院檢查或按指示覆診
  • 確保寶寶吃到足夠的母乳,能減少嚴重黃疸的機會
  • 不要額外餵食白開水、葡萄糖水或配方奶

小插曲(一):「第2夜」

「昨天寶寶睡得甜甜的,今晚卻不停「埋身」,吸吮片刻便睡着,一把他移離乳房便哭!是人奶不夠嗎?」

寶寶:「媽媽的胸膛是最好的!」

  • 休息了一天,今天精神多了,原來世界是這麼刺激又新奇
    • 四周是耀眼的燈光、嘈吵的聲音、奇怪的氣味······
    • 被衣服包裹着,要自己孤單地躺在牀上······
    • 不時又有陌生的叔叔姨姨觸碰我······
  • 媽媽的胸膛既温暖又安全,聽着她的心跳和聲音,實在幸福

醫護人員:「這是寶寶的適應期。」

  • 出生過程令寶寶感到疲倦,休息過後,他在第二天會顯得活躍,特別是在晚上
  • 初生寶寶的睡眠周期很短,容易醒來
  • 寶寶的胃部細小,而初乳極易被吸收,所以約一小時或更短便會感到肚餓,需要頻密吃奶
  • 寶寶頻密吸吮有助提升媽媽的奶量
  • 媽媽常常讓寶寶「埋身」吸吮,與他肌膚相親,可助他適應新的環境及學習吸吮母乳

為了寶寶我願意!

產後第五天至滿月

我可以
  • 母嬰同房,方便了解和適時回應寶寶
  • 留意他的早期肚餓信號,隨時餵哺,每天餵哺次數不限,一般約8–12次,時間可長可短
  • 每次先讓寶寶吃一邊乳房至鬆軟,若他仍未滿足或大小便不足,便讓他吃另一邊乳房
  • 觀察寶寶的大小便情況,以確保他吃得足夠
  • 爭取時間休息,如與寶寶同步小睡。注意均衡飲食和多喝水或清湯

提提你

  • 與寶寶到母嬰健康院或診所,跟進健康及吃奶狀況
  • 主動找醫護人員作「母乳餵哺指導」,評估寶寶能否正確含乳及有效吸吮

認識「奶量調節期」

首3–5星期,奶量會因應需求而調節:

  • 母乳若未被排出,乳房便會製造抑制物質,調低奶量
  • 寶寶有效而頻密的吸吮,乳房便會製造足夠的奶量
  • 有些媽媽須把母乳盡量擠出以維持奶量(詳閱第五章)
  • 相反若媽媽奶量太多,而經常感到乳脹,便需要調低奶量(詳閱86-87頁)

多勞多得!

認識寶寶
活動狀況 睡眠周期仍然短,時而熟睡,時而淺睡,容易醒來,而且晝夜不分
胃部大小 第7-10天大雞蛋般大小,約60-80毫升
吃奶規律
  • 餵哺次數和時間因人而異,一般每天約8–12次,每餐約10–40分鐘
  • 隨着寶寶胃部漸長、吸吮能力漸佳及媽媽奶量逐漸提升,接近滿月時大部分寶寶每天吃奶約7-8次
  • 密集式吃奶 (cluster feeding) : 有些寶寶在一天裏的某時段(多於黃昏或晚上)會特別頻密吃奶,然後睡上4-5小時。無論吃母乳或配方奶都可有此現象
大便
  • 大便的正常質地:稀爛、呈糊狀、柔軟及帶有小顆粒
  • 可介乎黃、綠、啡色;次數與質地差異可以很大,一般每天最少2次,但由於母乳有輕瀉作用,次數亦可多至7-8次
濕片( 有小便 ) 每天最少有5-6塊相當重量(約等同3湯匙或45毫升水)的濕片
體重 大約1–2周便回復出生時的體重,然後穩步增長
新生嬰兒黃疸 膽紅素一般會在個多星期便會穩定下來,然後逐步下降

*表內所列均以健康足月的寶寶為準

部分吃母乳的寶寶,生理性黃疸會持續超過數周,一般並不嚴重,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應按醫護人員指示,適時跟進

小插曲(二):哭寶寶

「寶寶除了吃奶或睡覺外,經常哭個不停。心怕一哭便抱會寵壞他 ,令他變得「黐身」,我應該怎麼辦?」

詳閱《親職系列3—— 嬰兒的啼哭

寶寶:「爸爸媽媽,我有很多事情要告訴你們 ! 」

  • 肚餓、尿濕、肚痛、太熱、好多人啊、冇人陪······
  • 我還未弄清自己想要甚麼······
  • 我很想爸爸媽媽關愛我!

醫護人員:「適時回應哭寶寶,建立自信快樂小人兒,不用怕寵壞。」

  • 每個寶寶對環境的敏感度和反應都不同
  • 在首數月寶寶正努力地適應母體以外的新世界
  • 寶寶啼哭時,家長可以:
    • 抱寶寶入懷並與他肌膚相親
    • 授乳
    • 唱歌說話
  • 不安撫啼哭的寶寶,反會令他不安,對照顧者失去信心,變得更「黐身」
  • 對於哭過不停的嬰兒,至今仍未有奏效且具實證的處理方法,然而這情況在大部分嬰兒3-4個月大時會自動消失

提提你:

家長在嘗試不同方法之餘,也要耐心接受

滿月之後

我可以
  • 適時回應寶寶吃奶的需要
  • 預防乳管閉塞 / 乳腺炎,避免母乳滯留於乳房過久
  • 全母乳餵哺寶寶6個月,不輕易添加配方奶或水
  • 於寶寶約6個月大開始添加固體食物,繼續餵哺母乳至寶寶兩歲或以上,或至自然離乳
  • 與寶寶互動交流
  • 從兩三個月大起,安排他日間定時小睡,建立睡前常規,讓他學習自行入睡(詳閱《搖籃曲之一:建立睡眠常規》單張)
  • 約6個月大以後,當寶寶晚上醒來,別急着去哄他,讓他有機會學習安撫自己再入睡(一般不需要吃夜奶)

認識「奶量穩定期」

  • 經過首3-5星期調節後,不論是擠奶或直接餵哺,奶量會進入穩定期,乳房脹滿的感覺會漸不明顯
  • 雖然奶量於往後數月不會明顯提升,但全母乳已能滿足寶寶首6個月的生長需要

提提你:

若經常感到乳脹,可能是奶量太多,這樣會增加乳管閉塞和乳腺炎的風險(詳閱第八章)

遇上母乳餵哺困難時(包括乳管閉塞或乳腺炎等),請從以下途徑尋求協助,詳閱91頁 :

  • 母嬰健康院 / 分娩醫院的母乳餵哺診所
  • 母乳餵哺熱線
  • 母乳餵哺朋輩支援計劃

滿月之後

認識寶寶

活動狀況

  • 日間醒着時間較多並表現活躍,夜間睡得較長,所以吃奶會逐漸集中在日間
  • 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睡眠需要和節奏

吃奶規律

漸漸建立較有規律的吃奶模式,索食次數會慢慢減少。不過每個寶寶的吃奶量都是獨特的,亦會因應不同階段的生長速度、新陳代謝和活躍程度而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寶寶因應生長變化而調節食量的情況:

「猛長」:寶寶比平常更頻密索食,濕片亦比平常相應增加不少,情況可維持數天至個多星期。媽媽可耐心按他的需求餵哺,奶量自然會相應增加來滿足他的需要

「厭奶」:由於寶寶的生理發育越趨成熟,他的奶量需求會放緩或稍微減少。只要他表現精靈活潑,沒有身體不適的現象,便可放心,不要強行餵食。另外,有些寶寶於吃奶時會對周圍環境更有興趣而減少吃奶,媽媽可以考慮在安靜的角落餵哺,減低環境的滋擾

「戒夜奶」:寶寶會按自己的需要不再吃夜奶。一般於3個月大開始,寶寶的晝夜活動狀況漸見規律。6個月大左右,約有5成寶寶可在晚間睡上6小時,如在半夜醒來,寶寶一般可自行入睡

排便

滿月後,吃母乳的寶寶排便的次數會開始減少,有時會多天沒有大便。如果寶寶精靈活潑,沒有嘔吐或腹脹,而且排出的大便柔軟,每天又有「放屁」現象,這便正常

相反,有些以全母乳餵哺的寶寶,可能一天仍排便數次。若排出的大便不是水樣或呈泡沫狀,而寶寶又活潑如常便無須過慮

如對寶寶排便情況仍有疑問,可向醫護人員或母嬰健康院查詢

體重

體重增長會比首兩三個月減慢,寶寶亦會懂得自我調節而少吃一點。所以,謹記留意寶寶的飽餓信號,切勿過度餵食

寶寶吃得夠嗎?

  • 家長可以觀察下列情況,確保寶寶吃得足夠:
    1. 表現滿足
    2. 小便足夠

      基本濕片要求,詳閱31, 33,37頁。總括來說,若每次餵哺後均有濕片,即表示寶寶吃奶情況非常理想

    3. 大便足夠

      詳閱31, 33,37頁

    4. 體重增長
  • 雖然寶寶吃得夠,有些寶寶仍會有以下表現:
    • 經常哭鬧
    • 頻密醒來
    • 比往常增加索食時間、次數、吃奶量,或一餐增至兩邊乳房才滿足等
  • 這些都是寶寶正常的身心變化和需要,家長可詳閱:

第四章 母乳餵哺實戰攻略

認識噴奶反射

  • 乳腺細胞製造母乳後,母乳會儲存在小泡囊及小乳管內
  • 有很多小肌肉包圍着泡囊及小乳管
  • 寶寶吸吮乳房時,會釋放「愛的荷爾蒙」( 催產素),並產生信號
  • 當媽媽收到信號後,包圍着泡囊及乳管的肌肉細胞便會收縮
  • 母乳會被擠進大乳管然後排出

理想的噴奶反射能使母乳順利排出

影響噴奶反射的因素:

促進噴奶反射
  • 沒有痛楚
  • 肌膚相親
  • 寶寶正確吸吮
  • 看、聽、嗅、撫摸寶寶
  • 充滿自信
  • 心情輕鬆
  • 充足休息
壓抑噴奶反射
  • 疼痛
  • 與寶寶短暫分開
  • 寶寶吸吮欠佳
  • 缺乏信心
  • 負面情緒、焦慮
  • 過度疲累

當噴奶反射出現時,有些媽媽會:

  • 乳房有麻刺的感覺
  • 看到奶柱噴出
  • 乳房滴奶
  • 子宮收縮

但有些媽媽可能沒有任何表徵,仍可授乳

授乳/擠奶前奏

可於直接餵哺或擠奶前,用以下方法增強噴奶反射,幫助母乳流通:

  • 與寶寶肌膚相親
  • 輕柔按摩乳房
  • 暖敷乳房﹙少於3分鐘﹚
  • 嘗試一些讓自己放鬆的方法,例如聽聽音樂、暖淋浴、想一想寶寶,看看寶寶的照片或影片
  • 請伴侶或家人按摩你的背部

現場直播

做足準備預先觀看短片現場直播

餵哺技巧:

仲有呢啲

舒適餵哺小貼士

記得抱BB前要洗手!

舒適的餵哺姿勢,能預防肌肉勞損,有助母乳排出

  • 媽媽的背部前臂腳部都要得到充分的承托
  • 避免寶寶穿上過多衣服,阻礙授乳

解開寶寶衣衫與媽媽胸貼胸,不但易於把寶寶帶到乳房,媽媽的體溫更可直接為寶寶保暖

提提你

隨着寶寶日漸長大,媽媽可以因應情況調整承托寶寶的部位

正確的餵哺姿勢

1. 媽媽常用的姿勢

適合 方法
橫臥式(入門必學) 媽媽:新手媽媽
寶寶:學習吸吮中
  • 以手掌承托寶寶的頭和頸
  • 餵哺另一邊的乳房
欖球式 媽媽:乳房較大、乳頭凹陷、剖腹分娩、乳腺閉塞
寶寶:早產、吸吮較弱、拒絕吸吮乳房
  • 以手掌承托寶寶的頭和頸
  • 餵哺同一邊的乳房
搖籃式 寶寶:已掌握吸吮技巧
  • 以前臂承托寶寶的頭和頸
  • 餵哺同一邊的乳房
側臥式 媽媽:晚間餵哺、疲倦
寶寶:已掌握吸吮技巧
寶寶側臥在牀上
半躺臥式 媽媽:母乳太多
寶寶:拒絕吸吮乳房
讓寶寶伏在媽媽乳房上,利用地心吸力,令寶寶緊貼乳房

2. 抱寶寶「埋身」

  1. 承托寶寶整個身體,保持寶寶的頭和身體成一直線。不要讓寶寶的頸部扭向一邊
  2. 讓寶寶面向乳房,媽媽和寶寶腹部緊貼
  3. 承托着寶寶的肩頸,讓他的頭部輕微向後仰
  4. 並讓寶寶的鼻尖對着乳頭

提提你:

正確地抱寶寶「埋身」有助寶寶含乳,達致有效吸吮,避免乳頭破損等問題出現

3. 帶寶寶到乳房

  1. 當寶寶張大嘴巴時,讓他的頭部輕微向後仰、下巴領前,迅速地把他帶向乳房

    若寶寶未有張口,可輕觸他的上唇,他便會本能地張開口

  2. 乳頭指向寶寶上顎的後方
  3. 讓寶寶的下唇先觸及下乳暈較低的位置,再讓上唇包含乳頭

理想的含乳

正確的含乳是寶寶含着整個乳頭和大部分乳暈,而你會見到他:

  • 張大嘴巴,如打呵欠般
  • 下唇向外翻
  • 下巴緊貼乳房
  • 外露的乳暈上部分比下部分多

有效的吸吮

  1. 寶寶吸吮得好,你會見到他:
    • 吸吮時面頰會圓圓的鼓起來
    • 有節奏地「深而慢」吸吮,時有停頓,或可聽到吞奶聲(深的吸吮 : 你會看見寶寶下巴緩慢向下移)
    • 吃飽後會自行張嘴,放開乳房,並表現滿足

含吮正確

  • 餵哺時,你不會感到痛楚
  • 餵哺後,你會感到乳房鬆軟,減少母乳淤滯
  • 吸吮後的乳頭

乳頭會保持原狀,或稍拉長的圓柱狀

不理想的含吮

不正確的含乳:

  • 嘴張得不夠大
  • 咀唇向前翻 (圖1)或向內翻 (圖2)
  • 下巴沒有緊貼乳房
  • 乳暈的下方外露較多

不理想的吸吮:

  • 吸吮時面頰凹陷
  • 發出例如「噠」、「嘖」、「嗒」等的咂嘴聲,而非吞奶聲

含吮不理想

  • 餵哺時,你會感到痛楚
  • 餵哺後,仍感到乳房脹滿,增加乳管閉塞的風險

吸吮後的乳頭

乳頭被壓扁,你應尋求專業指導

授乳齊練習

提提你:

如果寶寶未能正確含乳,或你感到乳頭疼痛,你可從他的嘴角放入手指,輕輕把他移離乳房,重新嘗試

母乳餵哺練習小貼士

  • 實行回應式餵哺,每當寶寶發出早期肚餓信號,便親餵他 (詳閱 16-19頁)
  • 進行「授乳前奏」如肌膚相親,來刺激噴奶反射(詳閱 48-49頁)
  • 嘗試不同的餵哺姿勢,練習正確抱寶寶的姿勢
  • 觀察寶寶的含乳和吸吮是否有效
  • 遇到困難時,尋求專業母乳餵哺指導

寶寶和媽媽都需要時間互相適應和練習!

延續母乳餵哺策略

當你已掌握以上技巧後,哺乳便會漸漸變得容易。以下小貼士,有助延續母乳路:

  • 家人明白及支持哺乳期越長,媽媽和寶寶便更健康(詳閱1-7頁)
  • 實行「回應式餵哺」 (詳閱16-19頁)
  • 熟習擠奶技巧 (詳閱66-67頁)
  • 遇到母乳餵哺問題,盡早尋求協助(詳閱91頁)
  • 授乳媽媽 / 家庭如常地保持日常社交活動 (詳閱60-61頁)
  • 預先籌劃重返工作崗位後的安排(詳閱62-65頁)
  • 參加社區的母乳餵哺朋輩支援計劃(參考醫院或母嬰健康院推介)

媽媽寶寶逛街去

很多媽媽都會一邊餵哺母乳,一邊繼續社交活動

  • 在食肆餵哺
  • 在商場餵哺
  • 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餵哺

隨時隨地餵母乳的好處:

  • 即時回應寶寶的需要
  • 可以穩定寶寶對陌生環境的不安情緒
  • 避免媽媽乳脹或乳管閉塞

方便隨時餵母乳的衣服:

  • 胸前開口設計
  • 選用沒有鋼線的胸圍
  • 可讓媽媽單手解除鈕扣
  • 餵奶披肩或圍巾

上街前準備:

預先搜尋目的地鄰附近育嬰設施及「母乳餵哺友善場所」的位置

在職媽媽:母乳餵哺與工作相容

生活在繁忙的都市,在職媽媽於復工後繼續餵哺母乳並不容易,家人的支持和充足的準備十分重要。媽媽於復工前,與上司商討擠奶的安排,是良好準備的第一步。

詳閱:

在產假最後兩星期:

  • 熟習以手擠奶
  • 如選擇以泵奶器擠奶,請參考產品說明書,先認識泵奶器的運作,練習泵奶(詳閱: 全方位認識泵奶器
  • 懂得如何處理擠出的母乳(詳閱68-71頁)
  • 讓寶寶適應直接餵哺以外的吃奶模式
  • 照顧者認識寶寶肚餓和滿足的信號,適時適量地餵哺。尤其在媽媽上班後,不要讓寶寶吃過量,否則會影響寶寶直接吸吮母乳的意慾和媽媽的奶量

儲備母乳:

儲備多少母乳要視乎媽媽復工後,希望怎樣餵哺寶寶:

  • 以全母乳餵哺,估計復工後擠奶加直接餵哺已可滿足寶寶每天所需,儲備1–2天的奶量以備不時之需便已夠了
  • 假若預計復工後擠奶情況並不理想,便須循序漸進地調減餵哺次數,以預防乳脹

提提你

有些媽媽會於復工前加把勁去泵奶來增加儲備,但要緊記頻繁泵奶在增加奶量的同時,也會令乳房容易脹滿。倘若復工後不能適時擠出母乳,便會增加乳管閉塞的風險。

寶寶:我最鍾意新鮮嘅媽媽奶!

母乳的成分,是隨着寶寶的生長而轉變的,新鮮的母乳最能配合寶寶不同階段的需要,所以我們並不建議儲備太多母乳

模擬實習:

情况一:估計上班時段內,可擠奶次數與現時直接授乳相若
  • 利用1-2星期練習擠奶替代直接餵哺,並讓寶寶習慣吃由照顧者餵食擠出的母乳
情况二:估計復工後,可擠奶次數少於現時直接授乳
  • 方法一:利用非工作時間(例如:午飯、小休時間和辦公前或後的時間)或縮短每次擠奶的時間以維持相同的頻率
  • 方法二:如估計擠奶次數少於現時餵哺的次數,便需要利用這1–2星期,循序漸進地調減餵哺的次數,以預防乳脹

    例子:

    復工後,媽媽將可擠奶2次。假若現時寶寶在媽媽上班時段約需吃奶3次。媽媽便要把3次授乳調校至2次擠奶

    • 在復工前一星期,於上班時段的餵哺時間均延遲半小時才擠奶。3天後再多延遲半小時,這樣便可在日後離家的時段內擠奶兩次,並於回家後隨即授乳

寶寶:想喺媽媽返工前、放工後、放假時,都可以埋身食!

  • 缺少了上班時段的擠奶,母乳供應量可能會減少,若想保持奶量:
    • 在家時,盡量直接餵哺,也可一邊餵哺一邊擠奶
    • 周末及休假時,你仍可按寶寶需要,直接餵哺寶寶
    • 有些寶寶用奶瓶吃得少,卻選擇在媽媽的乳房吃個夠 ,適量餵食擠出的母乳或配方奶給寶寶,不要强餵
    • 不要刻意戒掉夜奶。若寶寶不再吃夜奶,可在睡前擠奶一次
  • 若擠出的母乳不敷應用,便須混合配方奶餵食,但切勿過量

第五章 齊來學擠奶

什麼時候需要擠奶

母嬰短暫分開:

要保持奶量,在產後首兩星期宜每天泵奶最少8次,其中最少一次於深夜進行

乳房脹滿:

擠出少量母乳使乳暈較柔軟,以便寶寶吸吮

上班後繼續餵哺母乳:

復工前約2星期作準備(詳閱62-65頁)

乳管閉塞/乳腺炎:

若寶寶拒絕吸吮或只靠吸吮乳房仍未能消退塞奶,可於餵哺後再把母乳盡量擠出

奶量未能滿足寶寶需要:

媽媽可於直接餵哺後再額外擠奶,並補充給寶寶,這亦會讓乳房製造更多母乳。當情況穩定後,便要調節擠奶的次數,以免過分調高奶量

提提你:

  • 過度擠奶會引致奶量過剩,增加乳腺炎風險(詳閱86-87頁)
  • 媽媽沒有必要以擠奶來檢視造奶量,可觀察寶寶的大小便情況,以確保他吃得足夠(詳閱44-45頁)

怎樣用手擠奶

每個媽媽都應學習用手擠奶,以備不時之需

手擠奶的技巧

  1. 擠奶前先徹底洗淨雙手,並準備一個清潔的闊口容器
  2. 進行「授乳前奏」(詳閱48-49頁)
  3. 把拇指和食指(如C形)放在距離乳頭底部邊圍約3厘米處
  4. 先把手指向胸口按下,以觸及較深層的乳房組織,然後重複擠壓、放鬆這組動作
  5. 母乳若未能順暢擠出,可圍繞着乳暈轉換不同位置去擠壓乳房,擠出不同部位的母乳
  6. 過程中可以間中輕柔地按摩乳房,幫助母乳流通
  7. 當奶流量減慢時,便轉擠壓另一邊乳房,可來回數次。過程一般需時共約20–30分鐘
  8. 有效擠壓後,乳房便會變得鬆軟

不要用磨擦的動作

怎樣使用泵奶器

詳閱《全方位認識泵奶器》單張及產品說明書

提提你:

擠奶或泵奶都不應該感到疼痛。若有疼痛,盡快請教醫護人員

怎樣儲存擠出的母乳

母乳是寶寶珍貴的食物,擠出後可以用密封的儲奶袋或奶瓶好好儲存

每份儲存以寶寶約一餐的食量為佳,因為每餐吃剩的母乳必須棄掉

存放母乳的建議:

存放環境 / 温度 建議存放時間
新鮮擠出的母乳 已溶解的冰奶
冰格(-18℃或以下) 6個月 不可再次放回冰格
雪櫃冷藏格(4℃) 4天 從冰奶完全溶解開始計算 : 1天
冰袋加冰種 24小時 -
室温(25℃或以下) 4小時 1-2小時

母乳宜存放於雪櫃的上層位置,不適宜放在温度不穩定的門架上,而且未煮熟的食物應分開放下層

  • 新鮮擠出的母乳不可直接加入冰奶內
  • 應先把新鮮擠出的母乳置於雪櫃內冷凍約一小時,然後才加入冰奶內
  • 冰奶的分量必須多於冷凍奶,以免冰奶完全溶解

你知道嗎?

冷凍後的母乳會有分層現象,最上層是脂肪並呈淡黃色,這是正常的, 並不是變壞。餵哺前把奶搖勻便可

存放的母乳或會有一股特別的味道,是因母乳中的酵素和部分脂肪產生化學作用所引起。只要儲奶過程正確和不是腐臭味,對健康是無害的,仍可飲用。不過有些寶寶會抗拒這股味道

提提你 :

如果你要為早產或患病的寶寶儲存母乳,請向醫院醫護人員查詢

怎樣將冷藏的母乳解凍

結冰奶:

結冰奶可於飲用前一晚,從冰格移到冷藏格慢慢溶解,或直接用水沖冰奶瓶

凍奶加暖:

寶寶可以直接飲用冷凍的奶。如有需要,可把奶瓶放進不高於40℃温水加暖至合適温度(把奶滴在手背試温,感到和暖便合適了)

切勿用微波爐或煮食爐加暖母乳,過熱會破壞母乳的營養。用微波爐加熱更有機會因熱力不均勻而灼傷寶寶

提提你

已溶解並加暖的母乳應於2小時內飲用,否則應棄掉

Reference: Proper Storage and Preparation of Breast Milk. 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9)

怎樣給寶寶餵食擠出的母乳

已備用的母乳,應讓寶寶於2小時內吃畢

餵食應該由寶寶主導,必須留意寶寶“吃飽了”的信號,以免過度餵食

用小杯餵食母乳

  • 把寶寶抱着成半坐臥的姿勢
  • 把杯子微傾並放在寶寶唇邊,令他的唇邊接觸到母乳
  • 讓寶寶舔/吸啜杯中的母乳
  • 待寶寶自行控制吃奶的速度,切勿把母乳直接倒進嘴內
  • 寶寶吃奶時,少部分的奶會從兩邊嘴角流出,這是很常見的

提提你

早產寶寶 : 應以小杯或匙羹餵擠出的母乳

消毒儲奶和餵食的用具

所有儲奶和餵食用具(小杯、匙羹、奶瓶、奶嘴等),每次用後必須清潔並消毒

詳閱:奶瓶餵哺指引

第六章 哺乳期間的營養

為了讓寶寶從母乳中得到足夠營養,哺乳媽媽要注意均衡飲食,多選擇含碘、葉酸、奧米加-3脂肪酸(包括DHA和EPA)的食物,並服用含碘的多種維生素 / 礦物質補充劑

詳閱:懷孕及哺乳期的健康飲食

哺乳期的飲食要訣

  • 食物要多樣化:
    • 每天都包括肉、魚、蛋和奶類
    • 多選全穀類食物,如:糙米、麥皮、全麥麪包等
    • 多吃蔬菜和水果
    • 多喝水或清湯
  • 注意攝取足夠營養素:
    • 奧米加-3脂肪酸:適量進食不同類型魚類
    • 碘質:進食含豐富碘質的食物,並服用含碘補充劑
    • 鈣質:進食含豐富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加鈣豆奶、板豆腐等)
    • 鐵質:吃適量的肉、魚類,多吃深綠色葉菜和乾豆
  • 避免進食過量
  • 限制進食高脂肪、含反式脂肪或高糖分的食物。食物要去膏去肥,湯品要去油
  • 不吸煙、不喝含酒精的飲品
  • 只應在註冊中醫師指導下,才服用藥材補品

奧米加-3 脂肪酸 小知識

  • 奧米加-3脂肪酸分為DHA和EPA兩種,DHA有助腦部發育和視力發展
  • 魚類是DHA 的主要來源,當中以三文魚、沙甸魚、比目魚等含量較多,常見的紅衫魚、木棉魚、鯧魚(䱽魚) 等亦含DHA
  • 如未能進食魚類,建議服用DHA補充劑

如何攝取足夠的碘?

碘對嬰兒腦部發育非常重要。母乳的碘水平與哺乳媽媽的飲食息息相關,因此,媽媽需要攝入足夠的碘

  • 每天服用含最少150微克碘的孕婦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劑。選擇補充劑時,留意標籤上碘質的含量,亦可諮詢醫護人員、藥劑師或營養師
  • 選擇碘質豐富的食物如海產、海魚、雞蛋、 牛奶及奶製品、紫菜、海帶。選擇碘質豐富的零食 (例如零食紫菜) 時,避免高鹽或高脂肪的零食
  • 選用加碘食鹽代替一般食鹽。每天食鹽的總攝入量應少於5克 (1茶匙)

哺乳媽媽每天應吃多少?

食物種類 每日需求量 (份) 每份分量舉例*
穀物類 4至5 1碗飯或米粉;1¼碗麪;1½碗通心粉、意粉
蔬菜類 4至5 ½ 碗煮熟的蔬菜;1碗未經烹煮的蔬菜
水果類 3 1個中型蘋果或橙(大小如女士拳頭);2個奇異果; ½ 杯切粒水果
肉、魚、蛋及代替品 6至7 1両肉或魚;1隻蛋;¼ 磚豆腐;6-8湯匙煮熟豆類
奶類及代替品 2 1杯低脂奶或加鈣豆奶;2 片芝士;1盒乳酪(150克)
油脂、糖、鹽 少量
流質 10 1杯清水或1碗清湯

*1碗 = 250 -300 毫升;1杯 = 240毫升

哺乳媽媽需要戒口嗎?

  • 戒口可以預防寶寶敏感嗎?

    除非媽媽或寶寶對某些食物過敏,一般來說無須戒口。若懷疑寶寶對你進食的食物有過敏反應,應諮詢醫生。

  • 可以飲咖啡或茶嗎?

    咖啡因會刺激寶寶中樞神經系統,令寶寶難於入睡。建議媽媽限制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或考慮飲用脫咖啡因的咖啡或奶茶。

  • 可以飲酒嗎?

    酒精影響健康且有礙判斷,哺乳期間喝酒亦可能減少造奶量和影響寶寶發育。建議媽媽不要飲用含酒精的飲品

素食的哺乳媽媽要特別注意的營養素:

  • 維生素B12
    • 這對嬰兒的腦部和神經系統發展十分重要,哺乳媽媽需要攝取更多維生素B12
    • 可從牛奶、芝士、乳酪、雞蛋或個別添加了維生素B12的食物(如早餐穀物、豆奶、果仁飲品等)攝取
    • 如不吃蛋和奶,便需要服用含維生素B12補充劑
  • 奧米加-3脂肪酸
    • 可選吃α-亞麻酸(ALA)含量較高的亞麻籽、合桃、或芥花籽油,以增加在體內轉化成DHA。然而每人體內的轉化能力不同,素食的媽媽可服用DHA補充劑

第七章 媽媽的疑惑

(1)吃母乳的寶寶需要補充劑嗎?

維生素D
  • 母乳有很多益處,不過,和其他食物一樣,母乳所含的維生素D分量有限。即使哺乳媽媽服用維生素D 補充劑,寶寶亦不能單靠母乳獲取足夠維生素D。
  • 建議家長給寶寶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每天補充維生素D 為10微克 (400國際單位) 。請諮詢醫護人員、營養師或藥劑師的意見,選擇適合寶寶的維生素D補充劑。
鐵質

足月健康的寶寶約到6個月大 :

  • 體內鐵質的儲存差不多耗盡,但需求卻大大提升,加上母乳所含鐵質不多,所以單吃母乳已不能滿足需要
  • 寶寶每天須進食含豐富鐵質的食物:
    • 添加了鐵質的嬰兒米糊或麥糊
    • 肉、魚、蛋黃等所含的鐵質較易被吸收
    • 綠葉蔬菜、乾豆;同時吃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能有助吸收鐵質
    • 當寶寶每天都會吃肉類、綠葉蔬菜、蛋黃等鐵質豐富的食物後,才可逐漸以粥代替加鐵嬰兒米糊
  • 若寶寶進食含豐富鐵質的食物未如理想,可考慮服用補充劑。如有疑問,請諮詢醫生

(2)寶寶滿月後仍有黃疸,我應否改以配方奶餵他?

一般吃母乳的寶寶,黃疸會持續較久,稱為「母乳性黃疸」。雖然轉吃配方奶可令「母乳性黃疸」快些減退,但實際上並無需要。因為「母乳性黃疸」程度温和,並會於兩至三個月內自然消退,對寶寶身體及腦部發展不會構成影響。不過,持續的黃疸亦有其他病理性成因,其中包括嚴重但罕有的膽管閉塞,若不及早治理,肝臟功能便會受到嚴重破壞。因此,會檢查並安排滿月後仍有黃疸的寶寶抽血,若檢測正常,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媽媽便可安心繼續餵母乳,給予寶寶最佳的營養和保護。

(3)媽媽服用藥物時,需要停餵母乳或棄掉擠出的母乳嗎?

大部分藥物如傷風感冒藥、止痛藥、抗生素等,都是與母乳兼容的。但一些抗癌、輻射性或免疫抑制的藥物,則絕對不適宜哺乳媽媽服用。假若媽媽是因為傷風感冒等需要服藥,只有很少量藥物會排於母乳內。健康足月的寶寶即使吃下母乳內少量的藥物,身體也能迅速分解。再者,若寶寶病倒後而須服藥,所需服用的劑量遠比殘留在母乳內的水平為高。事實上,母乳中的抗體更能加强寶寶的抗病能力。

不必要地停止授乳或丟棄母乳,不但令寶寶錯失寶貴的母乳,亦可能會令媽媽產奶量減少。有些寶寶更會因曾用奶瓶吃配方奶而影響日後吸吮乳房的表現。

授乳媽媽需要服用藥物時,應先諮詢醫生的意見,了解該藥物會否對嬰幼兒或產奶量構成影響。

詳閱:母乳餵哺常見疑問

第八章 母乳餵哺診症室

在餵哺母乳的過程中,有些媽媽可能會遇到一些狀況而放棄。不過並不是每位哺乳媽媽都會遇到這些問題,若媽媽能及早識別和作出適當的處理,並改善餵哺技巧,餵母乳便會變得輕鬆。

乳頭疼痛

這是哺乳常見的問題。在哺乳的首數天,媽媽的乳頭可能會產生觸痛感。這觸痛感可在授乳或擠奶的最初幾分鐘加強,並隨着哺乳期的延續而減弱。

若疼痛於哺乳過程持續或加劇,大部分是因為寶寶含乳不正確,或媽媽使用泵奶器不當。改善餵哺技巧正確使用泵奶器,是最有效的處理方法。

若持續感到乳頭疼痛,應盡早接受醫護人員評估。

乳頭破損

成因:

寶寶未能正確含乳或泵奶時媽媽乳頭被磨擦,乳頭便會破損

處理方法:

1. 乳頭護理及減痛方法:

  • 如常每天沐浴,切忌經常洗刷乳頭,以免洗去皮膚上天然的殺菌油脂分泌,加劇乳頭乾燥裂損
  • 在餵哺後,可擠出少量母乳塗於乳頭,並讓它風乾
  • 如有破損,可考慮於乳頭塗抹如純羊脂膏或水凝膠等保濕霜,促進傷口癒合
    • 如有需要,可服用止痛藥物

2. 改善餵哺技巧:

  • 尋求專業的母乳餵哺指導:
    • 改善餵哺技巧,確保寶寶正確含吮(詳閱第四章)
    • 有些媽媽需要嘗試不同的抱寶寶方法,找出最適合寶寶和自己的餵哺姿勢
    • 如用泵奶器,應檢查喇叭的大小、擺放喇叭的位置、力度、擠奶時間,是否適中
  • 詳閱:全方位認識泵奶器

乳頭破損時的餵哺 / 擠奶小貼士

  • 寶寶有早期肚餓信號,便開始餵哺
  • 餵哺前,先作「授乳前奏」(詳閱48-49頁)
  • 可從沒有(或較少)損傷的一邊乳房開始,待噴奶反射出現後,才換往另一邊
  • 授乳時若持續感到痛楚,可把手指放進寶寶的嘴角,然後輕輕把他移離乳房,再重新嘗試(詳閱58頁)

乳管閉塞、乳腺發炎

成因:

母乳未能有效地排出,便會造成淤滯,誘發乳管閉塞,甚至乳腺發炎。若被細菌感染,更會成為感染性乳腺炎。這些情況可發生於哺乳期間的任何時刻

以下情況容易產生母乳淤滯:

  • 餵哺或擠奶次數突然減少(如錯過哺乳時間)
  • 擠奶不當
  • 局部乳管受壓:如壓着乳房睡覺、穿上有鋼線或太緊的胸圍、用力把泵奶器的喇叭按壓着乳房等
  • 造奶量過多
  • 乳腺受阻:如乳頭有小白點
  • 感到疲倦或壓力
  • 寶寶吸吮未如理想

乳頭破損會誘發細菌入侵,增加患上乳腺炎 / 膿瘡的風險

症狀:

乳管閉塞 乳腺發炎
乳房或乳暈 出現硬塊,或會感到脹痛 出現非常疼痛的硬塊,且周圍腫脹,持續不散退
表層皮膚 有時會輕微泛紅 明顯發紅、發熱
體温 有時會輕微發燒 發燒(一般體温超過攝氏38.5度)
其他 - 畏寒、疲憊、全身疼痛等

提提你:

如母乳能有效排出:

乳管閉塞應於24至48小時內改善。若硬塊出現紅腫痛熱,或媽媽出現發燒(38.5°C以上)等情況,便是乳腺發炎了,應盡快求診

處理方法:

  1. 盡快求診
    • 可向分娩醫院的母乳餵哺診所(如適用者)、母嬰健康院或其他醫護人員求診(詳見91頁)
  2. 幫助母乳流通
    • 確保授乳擠奶的方法正確(詳閱第四、五章及請教醫護人員)
    • 可於噴奶反射增強時(詳閱46-47頁),輕柔地按摩患處,並向乳頭方向推按。切忌猛力按壓而弄傷乳房

    乳管閉塞及乳腺炎期間的餵哺小貼士

    • 實行回應式餵哺,頻密哺乳或擠奶
    • 進行「授乳前奏」如肌膚相親,來刺激噴奶反射(詳閱48-49頁)
    • 如奶流不暢順:
      • 讓寶寶先吃無礙的乳房,當噴奶反射增加母乳流通時,才把他帶到另一邊的乳房
      • 嘗試其他餵哺姿勢,好讓寶寶的下巴貼近患處

    乳管位處乳房較表面的位置,受壓後容易閉塞。如媽媽的乳房偏大,在哺乳或擠奶時,可托起乳房,尤其注意患處是否受壓

  3. 藥物治療
    • 定時服用止痛藥物如撲熱息痛 ( Paracetamol ) 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 NSAID ),能有效減痛及幫助噴奶反射,讓母乳順利排出
    • 如乳腺炎症狀明顯,媽媽便須服用醫生處方的抗生素,一般療程需時10至14天。除可紓緩症狀,亦能預防膿瘡的形成
    • 乳腺炎經抗生素等的藥物治療後,症狀一般於48至72小時會有改善。相反,如硬塊持續或加劇疼痛,可能已是膿瘡,應盡快求診!大約3%的乳腺炎會演變成膿瘡
    • 媽媽服用與母乳兼容的止痛藥物和抗生素期間,可繼續餵母乳
  4. 其他
    • 爭取足夠休息,注意補充水分
    • 於哺乳或擠奶後,可冷敷乳房來減輕腫脹與疼痛
    • 有些媽媽選擇服用卵磷脂補充劑,來「軟化」母乳以助排出,但醫學證據有限
    • 物理治療可以幫助減輕腫脹、消炎止痛
  5. 預防復發
    • 處理導致母乳淤滯的成因,預防再次發生(詳閱82頁)

提提你

哺乳期間,若發現有乳房硬塊持續不散,須諮詢醫生意見,以排除其他病理原因

奶量過多

媽媽的造奶量比寶寶的需求多

成因:

  • 媽媽自身的造奶能力特別強
  • 不恰當的餵哺方式,以至過度刺激造奶,例如一邊乳房尚未吃至鬆軟,便讓寶寶吃另一邊
  • 過度擠奶,母乳多於寶寶每天需要吃的分量

症狀:

  • 餵哺後,乳房很快又再脹滿,有時並感到脹痛
  • 母乳流速太快,令寶寶容易嗆哽,甚至推開乳房
  • 寶寶頻密索食而且大便呈水樣或泡狀

處理方法:

  • 實行回應式餵哺 (詳閱16頁)
  • 調低奶量(一般需時數天至一星期)
    • 如直接授乳:
      • 可給寶寶吃一邊乳房至鬆軟
      • 若一邊乳房尚未鬆軟,寶寶已停止吸吮,在數小時內可給索食的寶寶吃同一邊乳房
  • 擠奶的媽媽可逐漸減少擠奶次數 / 奶量,直至奶量剛好足夠寶寶每天所需
  • 期間若乳房感到脹痛,可劑出少量母乳,避免乳管閉塞
  • 減慢授乳時母乳的流速,媽媽可以:
    • 採用半坐臥式餵哺(詳閱53頁)
    • 以鉸剪式的手勢按着乳房
    • 如乳暈過脹,媽媽可劑出少量母乳,幫助寶寶含乳
  • 冷敷乳房,紓緩乳脹不適
  • 尋求專業母乳餵哺指導或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風險:

奶量過多容易誘發乳管閉塞,甚至乳腺炎

「前奶」、「後奶」小知識

  • 寶寶剛開始吸吮的母乳稱為前段奶,是營養的主要來源。隨着寶寶繼續吸吮,母乳內的脂肪會逐漸增加,此為後段奶,主要提供熱量
  • 前段奶和後段奶並不能以時間長短或成分多少來區分
  • 每次授乳時,應先讓寶寶吃一邊乳房至鬆軟,若他仍未滿足,才讓他吃另一邊乳房。這樣寶寶便能吃到足夠的前段和後段奶,攝取均衡的營養
  • 若媽媽奶量過多,寶寶每次吃前段奶便已填飽肚子:
    • 由於前段奶容易被吸收 / 消化,有些寶寶很快便感肚餓而頻密索食
    • 過多的前段奶容易產生肚風,引致脹氣、絞肚子等。大便會呈水樣或泡狀

副乳腺

副乳腺是指除了胸前的乳房外,在腋下也長出細小的乳腺組織。這是一種先天且頗為常見的情況,有時還有如痣一般的細小副乳頭。因應懷孕及產後荷爾蒙的改變,副乳腺也會增長及製造母乳

上奶後,副乳腺會腫脹,甚至會疼痛。然而副乳腺大多會於一星期內回奶,並於停止餵哺後消散

處理方法:

  • 繼續餵哺母乳
  • 不要擠按副乳房
  • 可以凍敷或服用止痛藥來紓緩不適
  • 如懷疑有發炎的症狀,便須求醫

乳頭小白點

成因:

乳頭出現白點,是因為通往乳頭的輸乳管出口被奶塊堵塞所致

處理方法:

  • 可嘗試於授乳前暖敷乳頭,軟化乳頭表面皮膚。然後讓寶寶吸吮,利用噴奶的力量將小白點冲出來
  • 餵奶後,若小白點仍在,可再暖敷乳頭,然後用粗毛巾輕擦,或用已消毒的即棄針咀刺穿表皮,然後用手指輕輕擠壓白點後面的乳頭位置,將阻塞在乳管內的「奶固體」擠壓出來

提提你:

若情況沒有改善,建議你到母嬰健康院或家庭醫生處求診

真菌感染

可發生在任何時間,多發生於授乳已穩定後,或媽媽最近曾服用抗生素

症狀:

  • 疼痛
    • 陣發性,有時可持續至個多小時
    • 多位於乳頭附近,或會擴展至乳房,甚至背部或肩膊位置
    • 感覺有如針刺、刀割或灼熱
    • 多數於哺乳或泵奶後發生,亦可在期間出現
  • 乳頭外觀可以完全沒有異常,亦可以有以下狀況出現 :
    • 呈粉紅,或乾燥脫皮
    • 損裂而且癒合緩慢
    • 附近有紅色的丘疹,感覺痕癢
    • 呈小白塊(或會多於一片)
  • 寶寶可能有鵝口瘡或類似尿布疹的皮膚問題

處理方法:

  • 向醫護人員求診
    • 依照醫生指示塗抹抗真菌藥膏(或口服藥物),療程一般需時至少兩星期。醫生會按情況,同時處方抗真菌藥物給寶寶,避免交叉感染
    • 媽媽按需要服用止痛藥
  • 保持衞生:
    • 經常洗手,尤其在哺乳前和更換尿片後
    • 保持乳頭乾爽,可使用透氣乳墊,並經常更換
    • 接觸乳房和寶寶口腔的物品如胸圍、牙膠、奶咀等,於使用後須清洗、消毒(可煮沸二十分鐘),並存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
  • 調節心情,爭取休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均有助提升免疫能力
  • 媽媽可考慮減少甜食、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白麫包)、易發酵的食物(如麫包、酒、菇) 、奶類製品等

提提你:

真菌感染期間仍可如常餵哺,但擠出的母乳必須於一天內食用

若你對母乳餵哺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向以下機構尋求協助: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 親臨母嬰健康院
  • 致電母乳餵哺熱線 3618 7450
醫管局各大醫院的諮詢熱線:

﹙適用於該院分娩的媽媽,求診前請先致電查詢﹚

威爾斯親王醫院 3505 3002 (24小時電話錄音)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2595 6813 (星期一至五:下午2時至3時30分)
伊利沙伯醫院 3506 6565 (星期一至五:下午2時至5時)
基督教聯合醫院 2346 9995 (上午9時至下午6時,6時後只提供電話錄音)
屯門醫院 2468 5702 (上午9時至下午9時,電話錄音)
瑪麗醫院 2255 7381 (上午8時至下午8時,電話錄音)
廣華醫院 3517 2175 / 3517 8909 (24小時產後熱線)
瑪嘉烈醫院 2741 3868 (24小時電話錄音)

愛嬰醫院香港協會 2838 7727 (上午9時至下午9時)

香港母乳育嬰協會 2540 3282 (24小時電話錄音)

你的兒科 / 產科 / 家庭醫生

若需要查閱有關母乳餵哺的資料,可登入以下網頁:

觀看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