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多點分享
作為家長,相信你一定遇過類似的情景:
孩子放學回來,興高采烈地跟你分享他當天的學校生活,他告訴你一件快樂的事情:「老師今天讚我這個學期的表現比上學期進步了很多!」
想一想,以下哪一個家長的回應最接近你平常的反應?
家長A:為免孩子過早自滿,表現冷靜,若無其事地說:「咁咪好囉,繼續努力。」
家長B:不太有興趣知道孩子學校生活的細節,敷衍孩子後,專注提醒孩子放學後要完成的事情:「好喇,唔講嘞,快啲換衫做功課。」
家長C:認為孩子得到老師讚賞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表現得十分興奮,想了解多一點:「嘩! 老師讚你,你一定好開心! 我都覺得好開心呀! 講多啲俾我聽老師點講?」
家長D:想起孩子上學期成績不理想就有點激氣:「所以我話你上個學期未盡全力! 成日都叫你溫多啲書架!」
其實無論家長A、B、C或D都愛錫、着緊孩子,都希望孩子的學業進步。不過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家長怎樣回應才能感受到被愛?
家長A、B、C、D的回應正代表四種不同的溝通模式 :
建設性 | 破壞性 | |
---|---|---|
主動 | 家長C | 家長D |
被動 | 家長A | 家長B |
最理想的當然是家長C的回應,他使孩子感受到認同和關心,感受到家長為他高興,使孩子樂意分享更多。其他的回應其實都對關係有負面的影響。孩子分享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家長D卻借機加以批評,容易令孩子感到沮喪甚至憤怒;家長B轉換話題,則容易令孩子感到失望,不願分享。值得留意的是,家長A的回應雖然屬於建設性,但心理學研究顯示,家長A反應不積極,容易令孩子感到不被重視,沒有興趣再作分享,這類回應同樣對關係有負面的影響。
了解到以上的分析,相信下一次你的孩子跟你分享快樂的事情,你會懂得如何回應,讓你的家有更多的分享,關係更親密。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臨牀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