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產後的情緒健康
(02/2023 修訂內容)(02/2024 重印)
產前產後的情緒健康很重要?
婦女若在產前或產後出現情緒問題,她們的精神狀態、日常生活、工作表現、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也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懷孕期間,若媽媽患上抑鬱,胎兒流產或早產的機會可能會較高。研究資料顯示,孕婦若出現明顯抑鬱或焦慮的情況,她們有較高機會患上產後抑鬱,嬰兒亦會有較多情緒和行為問題。
在分娩後,由於荷爾蒙的變化、角色的轉變、照顧嬰兒的挑戰和家庭的問題,媽媽可能有較高機會出現情緒問題。產後抑鬱會影響媽媽養育嬰兒的能力,並對嬰兒的身體健康、心智成長和行為情緒發展帶來潛在的影響。若媽媽出現產後抑鬱,配偶亦有較大機會受情緒困擾。因此,不論產前或產後,媽媽的情緒健康都是十分重要。
產前亦有機會出現情緒困擾?
懷孕為許多人帶來興奮和期待。不過,懷孕期間,媽媽會經歷身體的變化或不適,生活習慣需要調節來配合;有些媽媽亦會擔心胎兒的發展,分娩過程的痛楚或日後照顧嬰兒的安排;以上種種都有機會影響媽媽的情緒。因此,不能忽略媽媽在產前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情緒狀況,包括焦慮、徬徨、煩躁等。
有些因素與產前抑鬱及焦慮相關,其中包括孕婦的自尊感、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和社交支援等。
產後抑鬱的主要風險因素
產後抑鬱的成因未明,研究顯示以下各樣因素都可能會增加婦女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
- 臨床因素
- 曾患精神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
- 產前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
- 心理社交因素
- 性格上較容易焦慮
- 缺乏社交支援
- 伴侶/婆媳關係欠佳
- 家庭暴力
- 經濟困難
- 經歷生活壓力事件
- 與懷孕、生產及嬰兒相關的因素
- 曾經流產、難以懷孕
- 意外懷孕或對懷孕感到矛盾
- 分娩前後出現併發症
- 緊急剖腹分娩
- 嬰兒患有嚴重先天性疾病或早產
產後情緒問題的類別
產後情緒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 (一) 產後情緒低落;(二) 產後抑鬱;(三) 產後精神病。這些情緒問題的患病率、臨床的病徵、病情的輕重和治理的方法都各有不同。
- 產後情緒低落
- 影響約40%至80%的產後婦女
- 病徵為情緒不穩、易哭、失眠和煩躁不安等,通常在產後三至五天出現,為期短暫
- 病徵相對輕微,往往在數天內可自行緩解
- 產後抑鬱
- 影響約13%至19%的產後婦女
- 病徵與一般抑鬱症相若,通常在產後六星期內出現,但亦可以於產後一年內發生
- 只要能及早識別,接受治療,並得到家人的體諒和支持,大多數婦女均能康復
- 產後精神病
- 影響約0.1%至0.5%的產後婦女
- 病徵嚴重和急速,包括幻聽、有被害的妄想和自殘或傷害嬰兒的念頭,通常於產後兩星期內出現
- 屬精神科的急症,必須立刻轉介精神科醫生或到醫院急症室求診
及早識別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的主要病徵包括:
- 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例如感到沮喪、憂愁,無故哭泣或欲哭無淚
- 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 (甚至對孩子也失去興趣)
- 食慾不振
- 失眠或早醒
- 經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
- 難以集中精神及作出決定
- 自責內疚,感到一無是處和絕望
- 過分焦慮、煩躁不安
如以上的情況持續多於兩星期,並明顯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便應及早尋求協助。
預防產前產後抑鬱
- 懷孕前宜有充分的準備和安排,包括財務及心理方面等。
- 減少巨大的生活轉變,如轉工作、搬家;若不能避免,也宜按其重要性及緩急先後次序作出安排。
- 接納身體狀況或能力上的限制,避免過勞。
- 對養兒育女抱切合實際的期望,有助適應產後的生活。
- 透過參加社區志願機構所舉辦的相關講座及工作坊,學習更多有關懷孕、分娩和照顧嬰兒的知識。
- 與伴侶及其他家庭成員保持良好的溝通,促進了解,在育兒方法上尋求共識,互相支持。
- 與其他家長溝通和分享經驗,建立支援網絡。
- 確保有充足的休息,例如可以安排合適的人選在產後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嬰兒等。
- 按自己喜好抽時間進行休閒活動,例如散步、鬆弛練習或聯絡朋友。
- 保持健康飲食,不吸煙及避免飲用含酒精的飲品。
- 多點欣賞自己的付出。
如欲了解更多,可參閱《產後媽媽如何應對壓力》單張
尋求協助
- 可選擇約見家庭醫生或產科醫生作初步診斷和跟進,有需要時轉介專科跟進。
- 可直接安排私人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作專業評估和治療。
- 可約見專業社工或輔導員安排面談評估或轉介。
- 如媽媽在產後出現情緒問題,可以致電所屬區域的母嬰健康院,約見護士作初步評估及轉介合適的服務。
輔導服務及熱線
- 醫院管理局 24 小時精神科熱線 2466 7350
- 社會福利署24小時熱線 2343 2255
- 生命熱線 2382 0000
-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其他
-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24小時資訊熱線 2112 9900
- 衞生署母乳餵哺熱線 3618 7450
- 衞生署健康教育專線 2833 0111
-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 基層醫療指南
(你可以使用基層醫療指南找尋適合你的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