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EQ」孩子:三至五歲延續篇
為學前孩子「情緒導航」的小錦囊
踏入學前階段,面對伶牙俐齒的小人兒,你是否更享受與他互動溝通?當孩子堅持己見或情緒起伏時,你的情緒會否同時被牽動?以下是否你慣常的回應?
- 向他解釋他的堅持是錯,要求他接受和合作
- 說個笑話或用零食、玩具等來哄他
- 告訴他不要為這種小事而不高興,不用那麼大反應
- 告訴他「很醜怪」、「沒人鍾意」、「喊也沒用」等
- 嚴厲地叫他不要繼續「扭計」,否則會受到懲罰
- 立即妥協,即使他做的不恰當,也順着他
以上回應十分普遍,不論是試圖淡化、壓制,或透過妥協來讓這些情緒盡快消失,都可能出於好意;然而,這些回應多少都意味着家長認為孩子不應有這些感受。研究發現,偶爾這樣處理孩子的情緒在所難免,但若總是這樣回應孩子的情緒,他或會在控制情緒和行為方面出現困難;若家長能以同理心正面地回應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學習調節情緒及解決難題,有助促進孩子「情緒智商」(即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EQ」)的發展。
「EQ」是指理解、調節及表達情緒的能力,高「EQ」的孩子在身心發展有以下益處:
- 專注力較強,學習表現較佳
- 自控能力較強,行為問題較少
- 社交表現較好
- 身體較健康
- 長遠而言,抗逆力較強,人際關係較理想
培育高「EQ」,情緒睇真啲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無論是輕微或強烈、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有其功用,能提示我們照顧自己的需要,回應眼前的處境,並促進與人溝通和親近。面對同一事件,情緒反應也會因人而異,不宜比較,也沒有對錯之分。透過留意、理解並接納情緒,我們才能作出有效調節,不至被過度激烈的情緒影響。
孩子日漸成長,更豐富的情緒變化背後是更複雜的心理和社交需要。例如當他興奮地向你展示他的勞作,他的「自豪」能助他獲得認同和建立自尊;當他因尚未適應校園生活而感到不安,甚至哭泣和拒絕讓你離開,他的「害怕」反映了他需要熟悉可靠的照顧者陪他面對陌生環境和安定他的心情。
培育高「EQ」的關鍵
要培育高「EQ」孩子,家長要正面地理解情緒,並在孩子流露情緒時敏銳地回應他的情緒和需要,再一同解決問題。在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可運用以下的「情緒導航」五部曲* 來回應情緒並引導孩子解難和合作:
- 多為意 — 細心觀察孩子和家長的情緒
- 轉心態 — 孩子出現情緒時,視作親近和教導的機會
- 用心聽 — 聆聽、理解和接納孩子
- 述心情 — 協助孩子說出感受
- 定限制、同解難 — 為孩子的行為設限,並一同定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Gottman的研究發現,家長以「情緒導航」五部曲(Emotion Coaching)引導孩子調整情緒和解決問題,對孩子的「EQ」以至長遠發展都有正面影響;澳洲墨爾本大學學者Sophie Havighurst和Ann Harley的團隊參考此五部曲而發展出一套名為Tuning in to Kids®、有科學實證的親職課程,旨在讓照顧者能夠認識、理解和調節孩子的情緒表現,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連繫和親子關係;本文的建議參照以上的研究結果和課程而編寫。
「情緒導航」五部曲
多為意 — 細心觀察孩子和家長的情緒
家長平日要多與孩子相處,並留心觀察他以下特質 :
- 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他煩躁時會哭鬧;緊張時會躲在你身後)
- 情緒變化的模式(例如在哪些時間、地點、人物面前較平靜或易怒)
- 輕微情緒的表現(例如皺眉、別過臉去)
- 個別脾性特質(例如較慢熱、內向)
若你從孩子年幼時已習慣細心觀察他,便較易掌握以上特質;當你及早察覺他的情緒信號並介入,有助他調節情緒。
你也別忘要多為意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身體反應,也可請信任的人在你有情緒變化時提示你。在情緒起伏時,實在難以冷靜地回應孩子;你可先調整自己情緒,深呼吸數下或喝杯水,才有心力為孩子「情緒導航」。
轉心態 — 孩子出現情緒時,視作親近和教導的機會
當孩子有情緒時,特別是表現不快、畏縮或拒絕合作,家長感到不解和煩躁也是人之常情。若你轉換角度,便能理解孩子並非故意與你對抗,只是他尚未能有效調節情緒、控制行為;並視此為增進親子關係、教導他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好時機,你便可更有效地為孩子「情緒導航」。
用心聽 — 聆聽、理解和接納孩子
孩子需要家長用心聆聽、接納和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避免向他提問過多。有時孩子未能清楚表達自己,你可透過觀察前因後果並嘗試代入他的角度,感受和理解他的心情與需要。過程中要專注在他身上,利用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體接觸(如你坐近他或搭/抱着他),來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注和陪伴。
即使家長覺得孩子小題大做或自作自受,在他情緒起伏時批評或教訓他,既無助安撫他,亦難以令他接收你的道理。
述心情 — 協助孩子說出感受
透過引導孩子以言語表達情緒,有助他平復心情和學習調整情緒。家長可按孩子的年齡和語言能力給予協助:若孩子難以清楚表達自己,你可根據觀察來嘗試代他說出感受,讓他逐漸認識這些情緒字彙和相關感覺。
隨着孩子漸長,你也可指出孩子同一刻經歷的不同情緒,例如「玩具爛了,你不開心,還有些生氣」,或按他的理解能力使用更複雜的情緒詞彙,例如「失望」、「緊張」、「不自在」等,以加強孩子理解和描述感受的能力。
你亦可進一步表達同感,例如「媽媽見到那隻大狗時,和你一樣有點緊張!」更可以用開放式問題如「你覺得怎樣?」引導他說出感受;不過,不停追問或會令孩子卻步,家長只需以簡單的句子複述他的心情,已能鼓勵他慢慢說出感受。
定限制、同解難 — 為孩子行為設限,一同定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協助孩子明白限制和規矩,一同解決問題,在「情緒導航」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要;不過,在孩子感到被理解前,太急於進行這一步可能會適得其反。
孩子鬧情緒時或會做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尖叫、掉東西、頓足等。在表達諒解之餘,家長也要讓他明白情緒沒有對錯,但有些行為卻並不理想,例如:「你想繼續玩,現在要你收拾玩具讓你很生氣,生氣時可坐在一邊讓自己靜下來,不要扔玩具!」
對於較年幼的孩子,家長可提供兩至三個解決方法讓他選擇。如果孩子已接近學齡,可以和他一同想想解決方法;若孩子一時想不到,你也可給予一些提示或建議。
情境示範 -「情緒導航」五部曲的應用:
情境一:是時候要去洗澡,三歲兒子只顧着繼續玩耍,對你的叫喚不瞅不睬
- 多為意:你觀察到孩子對你的叫喚沒反應,甚至顯得不情願和不高興;你也可能對他的態度感到不耐煩。
- 轉心態:家長可深呼吸,提醒自己孩子不合作是因為他的自控能力尚待發展;這是個與他親近和教導的機會。
- 用心聽:嘗試推想他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和感受。三歲孩子尚未能掌握時間觀念和洗澡的重要性;他轉身背對着你,或許只是表達想繼續玩,並非刻意與你作對。
- 述心情:推想到他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和感受時,你可坐到他面前,輕輕搭着他的手,說出他的心情,如:「你想繼續玩,不想現在去洗澡。」
- 定限制、同解難:溝通過後,當你留意到孩子的情緒稍為平復,便可以指出限制,並提供解決方法讓他選擇。
情境二:四歲兒子興奮地向你展示他的畫作,同時你看到他雙手和衣服都弄髒了,身後一片凌亂
- 多為意:你觀察到孩子很滿意自己的畫作,表現得興高采烈,但你可能因為他弄得一團糟而有些生氣。
- 轉心態:你可以提示自己這是孩子探索和發揮創意的方式,他並未想到弄髒自己和衣服有多麻煩。
- 用心聽:你透過孩子的表情、聲線和動作,感受到他興奮並渴望與你分享的心情。
- 述心情:你可說出你觀察到孩子的感受,同時也可以形容他的畫作,鼓勵他分享更多。
- 定限制、同解難:當你與孩子分享喜悅,他感到與你親近並共渡情緒,你可在此時說出感受和指出限制,邀請孩子一同解難:「我不喜歡弄髒地方,來一起洗手,再收拾好這些東西。」
情境三:就讀高班的女兒放學回家便說「我明天不上學了!」
- 多為意:你觀察到孩子的神情悶悶不樂,跟她平日放學回家的樣子截然不同。
- 轉心態:你提示自己孩子似乎有些困擾,這是與她親近的時刻。
- 用心聽:你可先直接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當孩子表現吞吐,你可按觀察描述她的情緒:「你似乎有些不自在,明天學校有些事情讓你不想上學嗎?」並耐心與她溝通,了解她的困擾。
- 述心情:你可以繼續說出孩子可能有的感受,並鼓勵孩子說清楚感受,然後表達接納。
- 定限制、同解難:溝通過後孩子眉頭稍鬆,這時你可以跟她商討如何解難。
家長要留意孩子的反應,多給她機會表達對你建議的看法;若孩子不想再談下去,可稍後再討論。若孩子向來較害怕犯錯和失敗,你可以輕鬆地跟她分享自己犯錯或被嘲笑的經驗,以及你如何應對。
應用「情緒導航」五部曲時請注意:
- 回應情緒所需的時間可長可短,視乎孩子能力、感受強弱度及問題複雜性
- 孩子的情緒未必能在三言兩語間平復,但不代表「情緒導航」沒有用;只要你多練習就可以更純熟地運用這「五部曲」來培育孩子高「EQ」
- 「情緒導航」五部曲的過程並不一定順序按步進行
- 你要持續留心觀察大家的情緒變化、聆聽孩子的感受,有時也要返回「轉心態」這一步
- 受制於不同環境因素,家長未必每次都有空間走完這「五部曲」,也要因應情況(例如有即時危險時)而作彈性處理
- 沒有家長能時刻都完美地回應到孩子的情緒和需要,持之以恆,便足以發揮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