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练习有助更有效的教养

「我也知道不用这么凶!不应说 …!」

「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我也不想的!我已提醒他多少遍 … 总是再犯 …」

「骂了他,我自己也不开心!… 打了他,我自己也心痛!」

不少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也可能经验过类似的想法!理性上明白到应该要冷静一点,温和一点地以正面的方法教养孩子,但当孩子做不到时,不单很自然地会怪责孩子教而不善,亦会自责自己没有好好控制情绪去有效处理孩子的行为!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在他俩写的书里,分享了如何运用静观 (Mindfulness) 于教养孩子上。或许他们的分享可以给父母一点启示。

要了解静观教养,必先了解静观或正念是什么。静观是指有意识地 (Purposefully) 以一个不加批评 (Non-judgmental) 的心,把注意力 (Attention) 带回到此时当下 (Present Moment) 的自己,觉察自身 (Self-awareness) 的思想、情绪和身体反应,以一颗潜在的慈心如实地接纳自己「当下」的所有反应。

将静观运用于教养,父母处理孩子的行为时,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和急于处理问题,而是静下来,以一颗慈心如实地觉察及接纳自己的状态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如实地觉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这些想法、情绪和这样的身体反应的出現,而尝试对这些反应不加批判。静观教养不是要评论父母的思想、身体和情绪反应的对错,也不是要教导父母应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选择把注意力带回到自己的当下。当这察觉力加强后,心灵便有多点的空间去「观看」孩子的行为,明白接纳孩子行为的「实相」,以一颗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当心眼较为清晰时,父母原本拥有的智慧,便能在教导上发挥,父母便会拥有更多的能量和爱与孩子相处。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看着小生命,大部分父母都享受着那种自然的连系,甜蜜和满足的感觉,即使孩子哭,父母大都不会批判孩子是刻意的哭来挑战父母,反而会如实地理解孩子的哭是因为他可能有生理上的需要,如肚子饿、尿片湿了、生病了等等。但当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和期望也起了变化。这些要求和期望亦受着父母不同的个人背景、成长经历和价值观所影响。

因此,当父母看到五岁的孩子,仍像小婴儿般大哭大闹时,父母可能会出現一些想法,如为什么他总长不大?他要这样哭闹到什么时候呢?是否我不懂得教孩子?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了自己?而这些想法又牵引出复杂的情绪如愤怒、悔咎和无助等,身体上的反应如急促的呼吸又自然的涌现。若父母被这些思想、情绪和身体反应所困,父母很可能在教养上更觉吃力。反之,当静观教养被慢慢培养出来时,父母会自然地不急于判断对错和处理问题,那种担忧孩子将来会继续哭闹和质疑自己不懂得教孩子的情绪自然会减少。当心灵空间宽阔了,父母会较能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需要和困难,然后运用较大的能量去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以正面的方法教养孩子。

学习静观教养,不能纸上谈兵,父母需要实际尝试,而且不是一朝半天便能掌握,也不是魔法,它需要透过静观练习一点一滴慢慢培养而来的。

静观可从日常生活微小的环节中练习,我们可以先由注意自己的呼吸开始:

  • 任何一刻我们也在呼吸,我们可以将注意力带到每一个呼吸,只需注意着每一呼和每一吸。
  • 不论我们在哪里,早上起床、带孩子上学、在家中清洁地板、到街市买菜、在超级市场轮候付款、离家往工作的路途上、等待交通灯转讯号时等等,我们也可以把注意带回呼吸上。这些练习不需要额外的时间,只需要提醒自己记起(remember)!
  •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呼吸外,我们也可以刻意安排每天练习静观。三分钟呼吸空间是其中一个可参考的练习 (见以下延伸阅读及参考资料)。
  • 静观练习需要一颗不批判的慈心,接纳自己于练习过程中的不够坚持、不够集中和其他一切的不够,只需要温柔地重新把注意带回每一呼每一吸!
  • 这样的练习让我们慢慢建立与此时当刻的连系和察觉,有助唤出我们的内在资源和智慧。

静观除了可以选择先由注意呼吸开始,也可透过其他日常的活动练习,例如进食、步行等。静观除了提升对身体反应的察觉,也可以练习察觉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反应,以一颗不批判的慈心,更清晰地「看见」自己不同的情绪和惯性的思维等。静观是需要持久的练习,像肌肉需要锻炼一样。父母可以透过静观锻炼,使在教养孩子上更有力量。

延伸阅读及参考资料 :

卫生署家庭健康服务
临床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