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幼儿应对压力事件

生活在节奏急促多变的都市,压力可说是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环,即使幼儿未能完全理解周遭发生的事,他们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在过去的几个月持续不断的社会运动,虽然家长可减少孩子接触压力事件来减低他们受到负面的影响,但实际上,家长很难完全不让孩子接触到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他们可能不经意地目睹新闻片段,或听到亲友甚至路人讨论以至争拗相关的事情;孩子的日常规律可能因社会事件而受影响。当孩子问及相关的新闻、表示担心或害怕、或在游戏中呈现出与事件相关的情节时,家长和照顾者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应对。

幼儿面对压力事件可能出现的反应

当年幼的孩子面对压力事件时,他们的不安情绪通常会在行为上反映出来。例如,他们可能比平常更缠人、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行为、行为倒退(如吮手指,尿床)、食欲或睡眠质素受影响,或出现专注问题等。他们亦有机会在游戏或绘画中提及有关事件的片段;而一些语言能力较佳的孩子可能会不断发问,或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与当前社会状况相关的词语。

除非上述的行为持续出现(2至4周)并影响日常生活,否则一般而言,以上的反应均属孩子受压时之正常反应,家长不必太过担心。研究显示,亲密而有信任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因持续受压而带来的影响。家长的陪伴和适切的帮助既可协助孩子面对当前的压力,长远也能增强他们的抗逆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在疏导孩子因压力事件而引起的情绪前,家长须先作准备,包括留意自己的身心状态,以及自己对事件的反应和诠释,因为这一切都会影响孩子对事件的理解和回应。虽然婴幼儿未必能理解当前的情况,若照顾者的情绪受到困扰,婴幼儿的情绪也可能会受到牵引。

当家长作好准备后,便可尝试以下建议协助孩子疏导情绪:

  1. 加强孩子的安全感

    协助孩子应对的第一步是加强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爱护。不论任何年龄的孩子,家长都可尝试用以下的方法来营造安稳的环境及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 安排更多亲子时间,例如一起玩游戏、亲子共读
    • 有更多的身体接触,如拥抱或牵手
    •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会陪伴和保护他们
    • 尽量维持既定的生活规律和作息,减少不必要的转变,并在转变前给予预告
  2. 协助表达感受
    • 避免否定孩子的情绪,例如以「不用怕!」、「没啥事儿呀!」回应孩子,亦不宜过度回应,例如「很恐怖呀!别看啦!糟啦!」等等
    • 引导孩子并以切合他们年龄或能力的方式表达感受,例如透过倾谈、绘画或写作来表达。年幼或一些未懂以言语表达情绪的孩子,则可利用情绪面谱(即画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案)或介绍不同情绪的故事书来表达感受。家长可要求他们挑选最能代表自己感受的面谱、图案或颜色;较大的孩子可要求他们为自己情绪的强弱度评分
    • 即使未能完全理解,家长也可尝试接纳他们的感受
    • 如孩子因不安的情绪而出现行为改变,家长应避免批评或指责他们,可教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3. 回应孩子的提问

    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能会有各种提问,由简单如「为什么某些地方不同了?」到较复杂的,如涉及事件中不同人士的动机和对错,或询问跟着会发生何事皆有。家长不用急于作出回应,反而可尝试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情绪和需要,并按照上述的建议来处理。如前文提及,家长亦应先留意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对孩子的影响。此外,家长不须为孩子的每一条问题提供答案。如遇上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先回应孩子问题背后的情绪,然后坦白向孩子承认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4. 直接讨论社会事件

    不少家长或对于与孩子讨论某些社会事件感到不自在,但对于已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学前儿童,若他们的情绪或行为已持续被这些事件影响,家长或需主动和他们讨论这些状况,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为家长提供机会,平实地修正孩子对于这些事件可能有的误解。

    在讨论前,家长应先检视自己对事情的想法和感受,猜想一下孩子的反应和提问,并预习一下如何回应。选一个宁静的时间和空间,先问问孩子对于这些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并尽量去理解和回应最牵动他们情绪的部分。家长要留意于讨论时使用切合孩子年龄的语言,避免给予太多信息,并用平和的语气去谈及事件。

  5. 以身作则

    帮助孩子面对压力有赖家长以身作则。在与孩子讨论社会事件或回应他们的提问时,家长也可与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但应以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当家长抒发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如恐惧和忧虑)时,分享如何疏导这些情绪尤为重要,这有助减少孩子的无助感。家长抵抗逆境的能力、与孩子保持情感上的连系和成为他们情绪上的支持,皆能减低社会纷扰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家长自助小秘方

家长都希望能支持孩子的情绪,但自己的情绪也可能受困扰。以下是一些给受到轻微情绪困扰家长的自助方法:

  • 照顾自己的基本需要,例如均衡饮食、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 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 减少接触新闻或社交媒体中一些令自己情绪受影响的画面和报导
  • 进行放松练习,例如渐进式肌肉松弛练习腹式呼吸练习意像松弛练习
  • 按需要向家人或朋友寻求情绪或实务(如照顾孩子)上的支持
  • 有需要时,向专业人员求助。

如家长发现自己或孩子持续地因受压而出现情绪或行为反应,甚至严重地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联络以下的团体寻求专业协助(排名不分先后):

热线/机构名称 联络方法 服务时间
生命热线 电话: 2382 0000
网址: https://www.sps.org.hk/?a=group&id=hotline
24小时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电话: 2389 2222 24小时
「Chat窿」网上聊天室 网址: https://www.help4suicide.hk 星期一至五:
6am - 1am
星期六、日、公众假期:
8pm - 1am
撒玛利亚会 电话: 2896 0000 24小时
明爱向晴热线 电话: 18288
网址: http://fcsc.caritas.org.hk/
24小时
东华关怀热线 电话: 2548 0010
网址: http://www.tungwahcsd.org/?content=587
星期一至五
: 2pm-6pm
心晴行动慈善基金热线服务 电话: 2301 2303
网址: https://www.jmhf.org/
星期一至五:
10am - 1pm;
2pm - 5pm
星期六:
10am - 1pm
女青辅导热线 电话: 2711 6622
网址: https://fwc.ywca.org.hk/page.aspx?corpname=fwc&i=2291
星期一至五:
7pm - 9:30pm
香港青年协会 关心一线:2777 8899
网址: https://bit.ly/2WGZi0H
[只限6-24岁的儿童及青年人]
星期一至六:
2pm-2am
香港小童群益会
儿童身心发展家长专线
电话:2866 6388
网址: https://counselling.bgca.org.hk/?p=1007
[只限3-18岁儿童的家长]
星期一至三:
2pm - 4pm;
星期四:
7:30 - 9:30pm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 电话: 2466 7350 24小时
社会福利署热线 电话: 2343 2255 24小时

卫生署家庭健康服务
临牀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