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EQ」孩子:三至五岁延续篇
为学前孩子「情绪导航」的小锦囊

(03/2021 出版)

踏入学前阶段,面对伶牙俐齿的小人儿,你是否更享受与他互动沟通?当孩子坚持己见或情绪起伏时,你的情绪会否同时被牵动?以下是否你惯常的回应?

  1. 向他解释他的坚持是错,要求他接受和合作
  2. 说个笑话或用零食、玩具等来哄他
  3. 告诉他不要为这种小事而不高兴,不用那麽大反应
  4. 告诉他「很丑怪」、「没人锺意」、「喊也没用」等
  5. 严厉地叫他不要继续「扭计」,否则会受到惩罚
  6. 立即妥协,即使他做的不恰当,也顺着他

以上回应十分普遍,不论是试图淡化、压制,或透过妥协来让这些情绪尽快消失,都可能出於好意;然而,这些回应多少都意味着家长认为孩子不应有这些感受。研究发现,偶尔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在所难免,但若总是这样回应孩子的情绪,他或会在控制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困难;若家长能以同理心正面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引导他学习调节情绪解决难题,有助促进孩子「情绪智商」(即emo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EQ」)的发展。

「EQ」是指理解、调节及表达情绪的能力,高「EQ」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有以下益处:

  • 专注力较强,学习表现较佳
  • 自控能力较强,行为问题较少
  • 社交表现较好
  • 身体较健康
  • 长远而言,抗逆力较强,人际关系较理想

培育高「EQ」,情绪睇真啲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反应,无论是轻微或强烈、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有其功用,能提示我们照顾自己的需要,回应眼前的处境,并促进与人沟通和亲近。面对同一事件,情绪反应也会因人而异,不宜比较,也没有对错之分。透过留意、理解并接纳情绪,我们才能作出有效调节,不至被过度激烈的情绪影响。

孩子日渐成长,更丰富的情绪变化背後是更复杂的心理和社交需要。例如当他兴奋地向你展示他的劳作,他的「自豪」能助他获得认同和建立自尊;当他因尚未适应校园生活而感到不安,甚至哭泣和拒绝让你离开,他的「害怕」反映了他需要熟悉可靠的照顾者陪他面对陌生环境和安定他的心情。

培育高「EQ」的关键

要培育高「EQ」孩子,家长要正面地理解情绪,并在孩子流露情绪时敏锐地回应他的情绪和需要,再一同解决问题。在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可运用以下的「情绪导航」五部曲*来回应情绪并引导孩子解难和合作:

  1. 多为意 — 细心观察孩子和家长的情绪
  2. 转心态 — 孩子出现情绪时,视作亲近和教导的机会
  3. 用心听 — 聆听、理解和接纳孩子
  4. 述心情 — 协助孩子说出感受
  5. 定限制、同解难 — 为孩子的行为设限,并一同定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Gottman的研究发现,家长以「情绪导航」五部曲(Emotion Coaching)引导孩子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对孩子的「EQ」以至长远发展都有正面影响;澳洲墨尔本大学学者Sophie Havighurst和Ann Harley的团队参考此五部曲而发展出一套名为Tuning in to Kids®、有科学实证的亲职课程,旨在让照顾者能够认识、理解和调节孩子的情绪表现,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连系和亲子关系;本文的建议参照以上的研究结果和课程而编写。

「情绪导航」五部曲

  1. 多为意 — 细心观察孩子和家长的情绪

    家长平日要多与孩子相处,并留心观察他以下特质 :

    • 表达情绪的方式(例如他烦躁时会哭闹;紧张时会躲在你身後)
    • 情绪变化的模式(例如在哪些时间、地点、人物面前较平静或易怒)
    • 轻微情绪的表现(例如皱眉、别过脸去)
    • 个别脾性特质(例如较慢热、内向)

    若你从孩子年幼时已习惯细心观察他,便较易掌握以上特质;当你及早察觉他的情绪信号并介入,有助他调节情绪。

    你也别忘要多为意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身体反应,也可请信任的人在你有情绪变化时提示你。在情绪起伏时,实在难以冷静地回应孩子;你可先调整自己情绪,深呼吸数下或喝杯水,才有心力为孩子「情绪导航」。

  2. 转心态 — 孩子出现情绪时,视作亲近和教导的机会

    当孩子有情绪时,特别是表现不快、畏缩或拒绝合作,家长感到不解和烦躁也是人之常情。若你转换角度,便能理解孩子并非故意与你对抗,只是他尚未能有效调节情绪、控制行为;并视此为增进亲子关系、教导他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你便可更有效地为孩子「情绪导航」。

  3. 用心听 — 聆听、理解和接纳孩子

    孩子需要家长用心聆听、接纳和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避免向他提问过多。有时孩子未能清楚表达自己,你可透过观察前因後果并尝试代入他的角度,感受和理解他的心情与需要。过程中要专注在他身上,利用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接触(如你坐近他或搭/抱着他),来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和陪伴。

    即使家长觉得孩子小题大做或自作自受,在他情绪起伏时批评或教训他,既无助安抚他,亦难以令他接收你的道理。

  4. 述心情 — 协助孩子说出感受

    透过引导孩子以言语表达情绪,有助他平复心情和学习调整情绪。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和语言能力给予协助:若孩子难以清楚表达自己,你可根据观察来尝试代他说出感受,让他逐渐认识这些情绪字汇和相关感觉。

    随着孩子渐长,你也可指出孩子同一刻经历的不同情绪,例如「玩具烂了,你不开心,还有些生气」,或按他的理解能力使用更复杂的情绪词汇,例如「失望」、「紧张」、「不自在」等,以加强孩子理解和描述感受的能力。

    你亦可进一步表达同感,例如「妈妈见到那只大狗时,和你一样有点紧张!」更可以用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怎样?」引导他说出感受;不过,不停追问或会令孩子却步,家长只需以简单的句子复述他的心情,已能鼓励他慢慢说出感受。

  5. 定限制、同解难 — 为孩子行为设限,一同定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协助孩子明白限制规矩,一同解决问题,在「情绪导航」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要;不过,在孩子感到被理解前,太急於进行这一步可能会适得其反。

    孩子闹情绪时或会做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尖叫、掉东西、顿足等。在表达谅解之余,家长也要让他明白情绪没有对错,但有些行为却并不理想,例如:「你想继续玩,现在要你收拾玩具让你很生气,生气时可坐在一边让自己静下来,不要扔玩具!」

    对於较年幼的孩子,家长可提供两至三个解决方法让他选择。如果孩子已接近学龄,可以和他一同想想解决方法;若孩子一时想不到,你也可给予一些提示或建议。

    家长可以参阅「亲职系列」中关於正面管教的单张(管教「正」策之一管教「正」策之二)以了解更多管教原则和要点。

情境示范 -「情绪导航」五部曲的应用:

情境一:是时候要去洗澡,三岁儿子只顾着继续玩耍,对你的叫唤不瞅不睬

  1. 多为意:你观察到孩子对你的叫唤没反应,甚至显得不情愿和不高兴;你也可能对他的态度感到不耐烦
  2. 转心态:家长可深呼吸,提醒自己孩子不合作是因为他的自控能力尚待发展;这是个与他亲近和教导的机会。
  3. 用心听:尝试推想他行为背後可能的原因和感受。三岁孩子尚未能掌握时间观念和洗澡的重要性;他转身背对着你,或许只是表达想继续玩,并非刻意与你作对。
  4. 述心情:推想到他行为背後可能的原因和感受时,你可坐到他面前,轻轻搭着他的手,说出他的心情,如:「你想继续玩,不想现在去洗澡。」
  5. 定限制、同解难:沟通过後,当你留意到孩子的情绪稍为平复,便可以指出限制,并提供解决方法让他选择。

情境二:四岁儿子兴奋地向你展示他的画作,同时你看到他双手和衣服都弄脏了,身後一片凌乱

  1. 多为意:你观察到孩子很满意自己的画作表现得兴高采烈,但你可能因为他弄得一团糟而有些生气。
  2. 转心态:你可以提示自己这是孩子探索和发挥创意的方式,他并未想到弄脏自己和衣服有多麻烦。
  3. 用心听:你透过孩子的表情、声线和动作,感受到他兴奋并渴望与你分享的心情。
  4. 述心情:你可说出你观察到孩子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形容他的画作,鼓励他分享更多。
  5. 定限制、同解难:当你与孩子分享喜悦,他感到与你亲近并共渡情绪,你可在此时说出感受和指出限制,邀请孩子一同解难:「我不喜欢弄脏地方,来一起洗手,再收拾好这些东西。」

情境三:就读高班的女儿放学回家便说「我明天不上学了!」

  1. 多为意:你观察到孩子的神情闷闷不乐,跟她平日放学回家的样子截然不同。
  2. 转心态:你提示自己孩子似乎有些困扰,这是与她亲近的时刻。
  3. 用心听:你可先直接问孩子发生了什麽事情,当孩子表现吞吐,你可按观察描述她的情绪:「你似乎有些不自在,明天学校有些事情让你不想上学吗?」并耐心与她沟通,了解她的困扰。
  4. 述心情:你可以继续说出孩子可能有的感受,并鼓励孩子说清楚感受,然後表达接纳。
  5. 定限制、同解难:沟通过後孩子眉头稍松,这时你可以跟她商讨如何解难。

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反应,多给她机会表达对你建议的看法;若孩子不想再谈下去,可稍後再讨论。若孩子向来较害怕犯错和失败,你可以轻松地跟她分享自己犯错或被嘲笑的经验,以及你如何应对。

应用「情绪导航」五部曲时请注意:

  • 回应情绪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视乎孩子能力、感受强弱度及问题复杂性
  • 孩子的情绪未必能在三言两语间平复,但不代表「情绪导航」没有用;只要你多练习就可以更纯熟地运用这「五部曲」来培育孩子高「EQ」
  • 「情绪导航」五部曲的过程并不一定顺序按步进行
  • 你要持续留心观察大家的情绪变化、聆听孩子的感受,有时也要返回「转心态」这一步
  • 受制於不同环境因素,家长未必每次都有空间走完这「五部曲」,也要因应情况(例如有即时危险时)而作弹性处理
  • 没有家长能时刻都完美地回应到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持之以恒,便足以发挥正面作用